欢迎访问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官方网站

设为首页 收藏网站

裹中参西,厚德精医

林寿宁工作室

胃疡(消化性溃疡)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

发布时间:2019-12-24作者:点击:

分享到:

  胃疡多因情志郁怒,饮食不节,或因外邪侵扰,药物刺激等,使脾胃失健,胃络受损而出现溃疡。以经常性胃脘疼痛为主要表现的内疡类疾病。胃脘部指两侧肋骨下缘联线以上至鸠尾的梯形部位。本诊疗常规所讨论的胃疡病证指的是消化性溃疡。消化性溃疡主要指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即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因溃疡的形成与胃酸/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关而得名。溃疡的粘膜缺损超过粘膜肌层,不同于糜烂。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胃疡(消化性溃疡)诊疗方案,结合本专科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消化性溃疡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16年)。

  主要症状:胃脘痛(胀痛、刺痛、隐痛、剧痛及喜按、拒按)、脘腹胀满、嘈杂泛酸、善叹息、嗳气频繁、纳呆食少、口干口苦、大便干燥。

  次要症状:性急易怒、畏寒肢冷、头晕或肢倦、泛吐清水、便溏腹泻、烦躁易怒、便秘、喜冷饮、失眠多梦、手足心热、小便淡黄。

  具备主证2项加次证1项,或主证第1项加次证2项即可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消化性溃疡病诊断与治疗规范建议(2010年,黄山)。

  (1)慢性病程、周期性发作、节律性中上腹痛伴反酸者。

  (2)伴有上消化道出血、穿孔史或现症者。

  (3)胃镜证明消化性溃疡。

  (4)X线钡餐检查证明是消化性溃疡。

  (二)疾病分期

  A1期:溃疡呈圆形或椭圆形,中心覆盖厚白苔,可伴有渗出或血痂,周围潮红,充血水肿明显。

  A2期:溃疡覆盖黄色或白色苔,无出血,周围充血水肿减轻。

  H1期:溃疡处于愈合中期,周围充血、水肿消失,溃疡苔变薄、消退,伴有新生毛细血管。

  H2期:溃疡继续变浅、变小,周围黏膜皱襞向溃疡集中。

  S1期:溃疡白苔消失,呈现红色新生黏膜,称红色瘢痕期。

  S2期:溃疡的新生黏膜由红色转为白色,有时不易与周围黏膜区别,称白色瘢痕期。

  (三)证候诊断

  1.痰瘀阻滞,寒热错杂证:胃脘胀闷或疼痛而拒按,纳差,食入胀满,口干口苦,舌质暗红,舌苔黄腻或黄厚,脉弦。

  2.湿郁脾胃证:胃脘胀闷或疼痛,纳差,食入胀满,舌质淡红,舌苔白或白腻,脉弦。

  3.肝气犯胃证:胃脘胀闷,攻撑作痛,脘痛连胁,暖气频繁,大便不畅,每因情志因素而痛作,苔多薄白,脉沉弦。

  4.肝胃郁热证:胃脘灼痛,痛势急迫,烦躁易怒,泛酸嘈杂,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或数。

  5.瘀血停滞证:胃脘疼痛,痛有定处而拒按,或痛有针刺感,食后痛甚,或见吐血便黑,舌质紫黯,脉涩。

  6.胃阴亏虚证:胃痛隐隐,口燥咽干,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

  7.脾胃虚寒证:胃痛隐隐,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痛减,泛吐清水,纳差,神疲乏力,甚则手足不温,大便清薄,舌淡苔白,脉虚弱或迟缓。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中药汤剂、中成药

  1.痰瘀阻滞,寒热错杂证

  治法:消痞健胃,行气缓急。

  方药:安胃汤加减。黄连、干姜、制半夏、薏苡仁、百合、乌药、丹参、白芍、木香、甘草。

  中成药:予活血化瘀药物治疗,如丹参注射液、血塞通注射液、康复新液等。

  2.湿郁脾胃证

  治法:化湿解郁,行气健胃。

  方药:胃病二号汤加减。苍术、陈皮、制半夏、薏苡仁、茯苓、草果、田七。

  胃病二号膏方(专科协定方):每次10ml,每日三次。

  胃病二号丸  (专科协定方):每次10g,每日二次。

  3.肝气犯胃证

  治法:以疏肝理气为主。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白芍、枳壳、川芎、香附、陈皮、甘草等。

  和中解郁膏方(专科协定方):每次10ml,每日三次。

  和中解郁丸  (专科协定方):每次10g,每日二次。

  或治法:疏肝解郁。

  方药: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柴胡、党参、茯苓、生龙骨、煅牡蛎、磁石、桂枝、黄芩、法半夏、生姜、大枣、枳壳、赤芍、淫羊藿。

  4.肝胃郁热证

  治法:疏肝泄热和胃。

  方药:化肝煎加减。丹皮、栀子、白芍、青皮、陈皮、浙贝、泽泻等。

  或治法:清肝泄热和胃。

  方药:大柴胡汤合白虎加人参汤加减。柴胡、黄芩、白芍、法半夏、枳实、生姜、大枣、石膏、党参、山药、知母、连翘、栀子。

  5.瘀血停滞证

  治法:活血化瘀。

  方药: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五灵脂、蒲黄、丹参、檀香、砂仁、甘草。

  中成药:予活血化瘀药物治疗,如丹参注射液、血塞通注射液、康复新液等。

  6.胃阴亏虚证

  治法:养阴益胃。

  方药:益胃汤合芍药甘草汤加减。沙参、玉竹、麦冬、生地、白芍、石斛、佛手、玫瑰花、甘草等。

  7.脾胃虚寒证

  治法:温中健脾。

  方药:黄芪建中汤加减。黄芪、桂枝、白芍、干姜、大枣、甘草、茯苓、白术、党参、砂仁。

  益气健脾膏方(专科协定方):每次10ml,每日三次。

  益气健脾丸(专科协定方):每次10g,每日二次。

  (二) 中医外治

  1.贴敷疗法:

  主要穴位: 神阙,中脘,足三里,可随证加减。

  2.灸疗:

  主要穴位:背部第九至第十一胸椎两侧、足三里、中脘、神阙,可随证加减。

  疗程:每天1次,10天为1疗程。

  3.穴位埋线疗法:

  主要穴位:第8-12胸椎棘突两旁反射区为主、足三里,三阴交,可随证加减。

  疗程: 10天1次,4-5次为1疗程。

  4、针刺疗法:

  主要穴位: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可随证加减。

  疗程: 每天1次,4-5次为1疗程。

  (三)西医治疗

  1.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

  2.抑制胃酸分泌治疗。

  3.保护胃粘膜治疗。

  三、疗效评价 

  (一)疗效评价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及《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1.主要症状疗效评价标准

  按症状轻重分为4级(0、Ⅰ、Ⅱ、Ⅲ),积分分别为0分、1分、2分、3分。

  主要症状的记录与评价。

  评定标准:①临床痊愈:原有症状消失; ②显效:原有症状改善2级者;③有效:原有症状改善1级者;④无效:原有症状无改善或原症状加重。

  2.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采用尼莫地平法计算。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1)临床痊愈:主要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疗效指数≥95%。

  (2)显效:主要症状、体征明显改善,70%&le;疗效指数<95%。

  (3)有效:主要症状、体征明显好转,30%&le;疗效指数<70%。

  (4)无效:主要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疗效指数<30%。

  3.胃镜下疗效评定标准

  (1)临床治愈:溃疡疤痕愈合或无痕迹愈合;

  (2)显效:溃疡达愈合期(H2期),或减轻2个级别;

  (3)有效:溃疡达愈合期(H1期),或减轻1个级别;

  (4)无效:内镜无好转者或溃疡面积缩小小于50%。

  (二)疗效评价方法

  1.基本情况

  中医优势病种名称(中西医病名)、诊疗方案应用时间、应用病例数、主要治疗方法、平均住院日(或门诊治疗时间)等。

  2.诊疗方案应用情况分析

  提供诊疗方案中主要治疗方法的应用例数和使用率,并对这些治疗方法应用情况进行分析,如临床适应症、技术优势、可操作性、医生执行情况、患者依从性等,对未使用的诊疗方案中的治疗方法也应作简要说明。

  3.疗效评价与分析

  从症状、体征、理化指标改善情况等方面进行分析。

  4.中医药的作用分析

  依据本病主要症状、体征、理化指标及病情的变化情况,对中医药治疗的优劣点以及作用环节等进行分析,也可结合目前本病西医治疗现状进行分析。

  四、中医治疗难点

  (一)个别患者溃疡难治愈。

  运用中西医结合,中医外治疗法对于改善症状能够提高疗效,对部分患者能够减少症状反复发作情况,远期疗效令人满意,但是仍存在小部分溃疡难治愈。

  (二)少数患者溃疡易复发。

  经过努力,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的复发率有所下降,但仍存在少部分患者溃疡易复发。

清廉瑞康

预约挂号

门诊流程

医保指南

健康体检

联系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