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2-05来源: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作者:庞学丰审核:韦安静 覃超点击: 次
干燥综合征是一种主要侵犯外分泌腺尤其是泪腺及唾液腺的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病(风湿病),血清中有多种自身抗体和高免疫球蛋白血症。本病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在我国的患病率为0.3%-0.7%,老年人为3%-4%。女性多见,发病年龄多在40~50岁。本病病因未明,可能与遗传、环境、性激素等因素有关。
本病可涉及全身各个系统,大多起病隐袭,进展或快或慢,临床表现多样,病情轻重差异较大,部分患者症状较重。局部表现有:口干、眼干、其他浅表部位外分泌腺病变:如鼻、硬腭、气管及其分支、消化道粘膜、阴道粘膜的外分泌腺体均可受累,使其分泌较少而出现相应症状。系统表现有:乏力、低热等全身症状,约有2/3病人出现多系统损害:皮肤、骨骼肌肉、肾、肺、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循环系统、血液系统、内分泌系统、淋巴系统等。
目前现代医学治疗干燥综合征尚缺乏特效和根治方法,西医治疗主要是改善症状,控制和延缓因免疫反应而引起的组织器官损害以及继发性感染。系统损害者应根据受损器官及严重程度进行相应治疗。对于有重要脏器受累的患者,应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对于病情进展迅速者可合用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羟氯喹、甲氨蝶呤、硫唑嘌呤等。
本病属于中医学“燥痹”等范畴,是由燥邪损伤气血津液而致阴津耗损、气血亏虚,使清窍失于濡润、肢体失于荣养、瘀血痹阻、脉络不通,导致口干、眼干,甚则肢体疼痛、肌肤枯涩、脏器损害的病证。中医认为本病病位在肢体、关节及口、眼、鼻咽等孔窍,与肾、肺、心、脾(胃)、肝等关系密切,发病多与先天不足、后天失调、外邪侵袭、饮食失调、情志等有关。中医药可以对机体的免疫系统进行整体调节,有效防治并发症,有较好的远期疗效,在临床治疗干燥综合征中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与西药合用可以达到增效减毒的作用。中医强调辨证论治:
1、阴虚热毒证:口干,双目赤湿热灼,咽干咽痛,肢体关节热痛,肌肤红斑。发颐或瘰疡,口苦,齿音肿痛,鼻干鼻衄,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质干红,苔少或黄燥,脉弦细数。
治法:清热解毒,滋阴润燥
方药:化斑汤加减
2、阴虚血瘀证:口干目涩,孔窍干燥,肢体关节枯削刺痛,五心烦热,肌肤甲错、瘀斑瘀点。口干但欲漱水不欲咽,两目红赤或有异物感,面色晦暗,痛有定处,腰膝酸软,颧红盗汗,失眠多梦,发干齿枯脱块,大便干结,尿少黄。舌质黯红或有瘀斑点,苔光或薄黄燥。脉虚而涩,或沉细涩。
治法:滋阴润燥,活血化瘀
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
3、阴虚津亏证:
(1)肺阴亏虚:口干鼻燥,肢体关枯削疼痛,咳嗽少痰,盗汗。咽喉燥痛,声音嘶哑,双目干涉,皮肤干燥,心烦、午后低热或手足心热,失眼多梦,大便秘结。舌质红,少苔。脉沉细数或细数。
治法:滋阴润肺,清热生津
方药:百合固金汤加减
(2)心阴亏虚:口眼干燥,唇舌燥裂,心悸、怔忡,肢体关节枯削疼痛,胸闷胸痛。心烦躁扰不宁,惊惕多梦或忐忑不安,低热,小便短少,后色发绀。舌红少津,或无苔,成舌光剥。脉细涩或结代。
治法:滋阴润燥,补心安神
方药:天王补心丹加减
(3)胃阴亏虚:眼干口燥,肢体关节枯削疼痛,时时饮水,胃脘隐痛。少泪少唾,进干食需水送服,齿浮齿衄,纳呆食少,干呕呃逆,大便干结。舌红少津,或有裂纹,苔薄净,花剥苔或镜面舌。
治法:益胃生津,养阴润燥
方药:益胃汤加减
(4)肝肾阴虚:口干目湿,肢体关节枯削疼痛,头晕目眩耳鸣,腰膝酸软。视物模棚,胸胁隐痛,爪甲枯稿,五心烦热,骨蒸盗汗,筋脉挛急,夜寐不宁,男子遗精,女子月经量少,阴道干湿。舌质红,少苔,沉弦或细数。
治法:滋养肝肾,养阴生津
方药:六味地黄丸加减
4、气虚津亏证:孔窍干燥,神疲乏力,肢体关节酸痛,七窍干涩,倦怠嗜卧,腹胀,食少纳呆,心悸气短,汗出,大便不畅成无力,舌质淡红或淡白,边有齿痕,苔少或无苔,脉沉细无力。
治法:补气生津,增液润燥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
此外,中医在临床上还可采用中药外敷、手法治疗以及针灸等方法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