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官方网站

设为首页 收藏网站

裹中参西,厚德精医

周培郁工作室

【医话】中医治疗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浅谈

发布时间:2021-09-23作者:点击:

分享到:

  1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病因病机

  1.1 疫毒是乙型肝炎的病因:疫毒具有传染性,其性质近似湿热,但与湿热有质的差别,湿热可以蕴毒,并为毒的滋生创造条件,湿热为六淫之邪,脏腑皆可感之,并不局限于某一脏某一腑,而毒伏体内,直接入血,并著于肝。毒与湿热的反映症状有出入,毒在湿热良好的条件下反映可能明显,如黄疸、出血、发斑等,而湿热则不同,凡人体外受湿热或内蕴湿热,非黄即痹、非痛即麻,无症状者鲜有。乙肝病人虽经清热利湿治疗可能收效。但病邪难以尽除,毒伏血分,可经年不愈,而再次发作时又比初发既深且重,这些都与一般湿热不同,另外,乙肝还以其感邪之众,发病之广,病状之相似,甚至“阖门相染”,这些均属疫病范畴。对人体危害之烈、病变之深,则非疫毒莫属。湿热疫毒是乙型肝炎中医学病因。  

  1.2 毒是乙型肝炎发生发展的关键:湿热疫毒之邪内侵,隐伏血分,逐步造成气血失和,正气亏损,以致乙型肝炎发病,根据病程的不同时期,主要表现出毒、热、湿、瘀和正气不足的病理改变。而“毒”是病变的关键。它们不论在乙型肝炎发病的早期、中期、还是晚期,表现都是毒邪毒害作用的结果。热邪、湿邪、瘀邪在乙肝发病过程中不是独立存在,而是以热毒、湿毒、瘀血等形式出现,乙型肝炎之“毒”在中医学上并不单纯指乙肝病毒,而有三方面涵义:一是指明病毒本身的毒性;二是指病毒本身产生的毒素;三是指其对机体产生的毒害反应。乙肝病毒有发热、蕴湿、生瘀的特性。当热毒羁于肝脏,肝为血海,故直入血分,毒热为阳邪,所以肝阴受灼,造成肝阴亏损,肝阴亏损则肝阳失潜,出现阴虚阳亢表现。肝肾同源,阴液亏损,渐及肾阳,日久肝肾之阴俱亏,形成肝肾阴虚。热毒伤阴,煎血灼津,阴失血稠,易出现血滞血瘀证。所谓“热之所过,血为之凝滞”(《金匮要略•肺痈篇》)。毒易与湿合,湿羁留体内,脾阳脾气首受其害,脾主运化,升清降浊,得阳始运,倘若湿邪困阻脾胃,则造成脾失健运、胃失和降证候,湿毒困脾日久,出现脾虚,脾气虚则运化无力,出现湿滞和气血虚亏,湿毒日久,脾伤及肾,脾肾两虚,出现全身各脏腑功能衰退变化。毒易致瘀,无论热毒湿毒都可产生瘀毒,表现为肝脾肿大,肝痣和肝掌,或青紫瘀斑,腹水,舌暗或绛,或肝癌出现等。

  总之,疫毒侵犯人体,由于体质类型的差别,故引起的病理反映有三:一为热毒、湿毒、瘀毒的症状表现,二为脏腑功能失调,三是为人体正气不足。三者在临床上往往某个时期或以病邪为主,或以正气不足为主,或以脏腑功能失调为主,但是其毒性表现贯穿于乙肝的整个疾病过程,当疫毒入侵机体,湿毒、热毒是直接毒害反应,出现瘀毒与正气受损是继发毒害反应。其经过如是:当疫毒内犯血分,侵袭肝胆,蕴结脾肾,使肝胆失疏而气机升降出入不利,脾肾运化失常,水湿留滞,气血运行不畅,终致瘀毒发生和正气受损。一般地说,其热毒多偏肝胆,以血分病变为主,湿毒多偏脾胃,以气分病变为主,热毒病变急,湿毒变化缓,疫毒在侵袭机体的同时,影响血分从而导致瘀毒的产生。

  急性病毒性肝炎,邪气初犯,病程较短,病理以邪实为主,疫毒病邪困遏脾胃,则运化不健,胃失和降,壅塞肝胆,则气失疏泄,胆汁泛溢,而出现一系列脾胃症状,急性肝炎预后大多良好,少数迁延反复,转为慢性肝炎。是否转为慢性肝炎,常跟疫毒的种类、邪气毒力的厚薄、患者正气的强弱及治疗是否及时妥当有关。由于湿热疫毒内侵,隐伏血分,逐渐造成机体气血失调和正气亏损,这是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的基本病机。由于病机进展快慢不同和个体反应的差异,病程有早、中、晚之分,病变有轻、中、重之别。而病机是作用于同一患者,因此可引临床非常复杂的证情变化,医者要仔细分析病情,找出主要矛盾,进行处理。


  2 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

  2.1 治疗原则

  慢乙肝最基本的病机是湿热疫毒隐伏血分,逐步造成气血失调和正气亏损。因此祛邪扶正,调理气血应成为慢乙肝的基本治疗原则。当然,这三方面并不是各占三分之一,而是要根据病程前后期、病变的轻重来辨证分析。所谓扶正,就是补其脏腑之不足,或促进脏腑功能活跃,以抗邪纠偏,涉及的脏腑有脾胃、肝胆和肾脏。祛邪是指祛除致病因子,不管是外邪或脏腑内生邪气,都可使脏腑功能失调。首先最常见是脾胃不和之症,继之出现肝郁失和的表现,最终导致肝肾失养的结局。用药思考既具有中医辨证的特色,又具有现代药理学基础,在坚持辨证论治的前提下,借鉴现代医学成果,如病原学、免疫学、病理学、影像学、分子生物学等,适当选用具有某些药效作用的药物,以适应肝胆疾病某一环节的需要,这可能收到较好的疗效。

  2.2 辨证施治

  慢乙肝由于病机进展快慢不同和个体反应的差异,病情有早中晚之分,病变有轻中重之别,故可引起非常复杂的临床证情,不能一个法、一个方、一个药自始至终服用,坚持辨证施治,才是提高肝病的关键所在,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都具有阶段性规律。以病毒性肝炎为例,病毒感染人体后大致沿着“潜伏状态一急性发病一慢性过程一肝纤维化一肝硬化一肝癌变”这一过程发展。在上述不同的病理过程和临床阶段,分别有不同的病机、证候特点,治法与用药也因之而异。急性肝炎,因致病病邪的性质是湿热疫毒,所以祛邪治疗首先要清热利湿,活血解毒,其中要以凉血解毒为重点,最好选用甘寒之品,甘可健脾,寒可清热,常用的有金银花、蒲公英、白花蛇舌草、土茯苓、紫草等,苦寒的药品虽能清热解毒,但多用会损伤脾胃,有时为了加强解毒的效果,可加1~2味苦寒药同用。在清热解毒的基础上,为使邪有去路,配合使用通利二便的药物,如茵陈、车前草、茅根、茯苓、扁蓄、泽泻、滑石、大黄等。由于肝血瘀滞是肝炎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病机,贯穿乙肝病的始终,选用活血祛瘀以活血凉血药最佳。因为凉血活血药除能活血外,还能抑制免疫反应的强度,能抑制炎症反应,减少肝脏的病理损害,要达到此要求,就要在甘寒药品数量和剂量上下功夫。慢性乙型肝炎一般病程较长,病情错综复杂,临床表现很难以某一证型来概括,往往是两个或两个以上证型同时存在,故要几个证型合参。“有是症用是药”,根据临床见证的变化,而不断地进行调整,使处方与病情更为贴切。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既要守方,又要依据病机的变化适时调整药味与剂量。因为病机是贯穿于疾病的全过程,决定疾病的发展、演变与结局,而证候是疾病过程某一时期某一阶段的反映,是纵过程病机一个横断面,证候的变化是受病机制约的。慢性肝炎的特点是湿热毒邪残未尽,肝郁脾肾气血虚,邪是残了,但仍未尽,要继续祛邪,在与病邪斗争过程中,肝脾肾等脏腑受损,气血虚了,因此扶正补虚显得尤为重要,但要根据临床上脏腑亏损情况和程度辨证给以调补,湿困脾阳给以化湿健脾助运用香砂胃苓汤化裁;脾虚者用香砂六君汤、参苓白术散化裁;脾肾阳虚者健脾益气,温肾补阳,用保元汤合金匮肾气丸化裁;肝肾阴虚者宜养血柔肝、滋阴益肾,用一贯煎、六味地黄汤化裁;肝郁气滞者宜疏肝解郁,理气和中用柴胡疏肝散化裁;肝郁脾虚者疏肝健脾,化湿畅中用柴芍六君汤化裁;瘀血阻络者宜活血化瘀、消积通络用膈下逐瘀汤化裁。用药时要根据“虚者补之”、“留者攻之”的精神,做到选药准确,在开郁而不烈、清热而不苦,化瘀而不猛,温补而不燥,甘凉而不腻,补虚而不滞邪,祛邪又不伤正的基础上,要酌情配合用药。

  2.3 对症用药

  在坚持辨证论治的前提下,适当选用某些药效学作用的药物以适应肝胆病某一环节的需要,这既可能收到较好的整体疗效,又能对病变实质有较强的针对性,从而使治疗方法更加完善。

  2.3.1 降酶  

  目前单独用于降酶的中草药有:五味子及人工合成五味子丙素过程中间产品联苯双脂、垂盆草、水飞蓟、山豆根、苦参素、胡芦素,甘草系列制剂:强力宁、甘利欣,甘草甜素等。

  急性肝炎主要因湿热疫毒遏阻所致,治疗应清热利湿解毒,以茵陈蒿汤为主,合并黄疸说明热毒重,故宜清解,无黄疸说明湿较重,故宜清利。

  慢性肝炎因病程有早中晚,病变有轻中重,证候复杂,但如有转氨酶升高,根据不同的证型,用不同的法、方、药。如:

  (1)肝经湿热  疏肝解郁,清热降酶,用化肝煎化裁。

  (2)肝郁脾虚  宜疏肝解郁,健脾化湿,用四逆散合四君子汤化裁。

  (3)湿毒留恋  宜利湿化毒,  用黄连温胆汤、藿朴夏苓汤化裁。

  (4)肝郁湿热挟毒    治宜清化湿毒,兼和胃舒肝,药用:茵陈、虎杖、白花蛇舌草、板兰根、连翘、贯仲、柴胡、郁金、土茯苓、车前草、金钱草、陈皮、厚朴、苡仁等。

  (5)阴虚挟毒  治宜养阴柔肝,凉血解毒,药用:生地、麦冬、玄参、赤芍、丹参、白芍、丹皮、酸枣仁、女贞子、板兰根、虎杖、白花蛇舌草、小蓟等。

  (6)血热血瘀挟毒    治宜凉血活血为主,佐以化瘀消瘕,药用:生地、麦冬、丹参、红花、郁金、五灵脂、蒲黄、小蓟、三七、公英、败酱草、白花蛇舌草、牛膝、鳖甲、牡蛎等。

  除了病人的全身情况进行辨证论治外,同时还需要结合现代医学有关研究指标辨因用药。

  (1)细胞通透性增强或反应性增强,长期有少量酶渗入者,可选用改变其全身反应性的药物,如丹皮、三七、徐长卿、夏枯草、龙胆草、黄芩等。

  (2)肝细胞酸碱环境失调,影响了对酶的释放。一般PH值越高,酶释放越多越快,可选用酸味敛肝的药,如五味子、山楂、萸肉、木瓜、乌梅、白芍等。

  (3)免疫功能低下   选用改善免疫功能药物。(见后)

  (4)肝实质损害导致糖、蛋白、脂肪、内分泌等各种代谢紊乱。

  (5)乙肝病毒标志物阳性也可试用虎杖、白花蛇舌草、败酱草、苦参、蜂房等。

  此外,还有使用清热解毒利湿法降酶,疏肝和胃利气法降酶,通过清除过敏状态来降酶,和温阳益气降酶等方法。

  2.3.2 调整白球蛋白比值

  A/G降低或倒置,急性肝炎不会出现白球蛋白倒置,慢性肝炎时表现出来,原因一是肝炎时肝细胞受损,血清白蛋白合成降低,二是肝炎时单核巨噬系统在慢性肝炎时呈增生反应,故r-球蛋白含量升高。一般地说,A/G倒置为肝脾受损的表现,临床可见于肝病脾虚或肝虚、肾虚的证候中。

  (1)纠正低白蛋白

  白蛋白轻度降低(35g/L),单用补益法(重用白术、黄芪、阿胶、首乌、熟地、女贞子以健脾滋肾生髓)

  白蛋白中度降低(30~35g/L),则加服水牛角粉,每次1.5克,每日2次。

  白蛋白重度降低(<30g/L),则加服田七粉,每次l.5克,每日2次。

  在健脾、补肾、补肝之法中,健脾尤为重要,所谓“调补肝脾肾,脾胃是关键”,在应用调补方中,(尤其对消化功能差者)须少佐理气消导之品,如陈皮、砂仁、焦三仙、炙鸡内金等,补中寓通,使补而不滞,滋而不腻,通过健脾胃以充气血生化之源,补肝肾以培精血之本,常能使白蛋白升高,球蛋白降低,使A/G倒置得到纠正。

  (2)降低球蛋白

  球蛋白升高(主要是r一球蛋白)系机体免疫亢进的表现。r一球蛋白增高的程度可评价慢性肝病的演变和预后,它提示枯否细胞功能减退,不能清除血循环中内源性或外源性抗原物质。

  球蛋白增高患者,大都有血热血瘀症,当用清热、凉血、活血化瘀药物治疗,或以活血凉血清热药物为主组方,常用药物有:当归、川芎、丹参、桃仁、红花、赤芍、丹皮、紫草、茜草、稀莶草、草河车等。

  调整蛋白代谢的药中常用的中成药有:乌鸡白凤丸l丸/次,每日3次;当归丸20粒/次,每日2次;河车补丸l丸/次,日服2~3次。

  还可用鳖甲、穿山甲、鸡内金、三七粉等分研未,每次3克,每日3次。

  常用的方剂有:

  益气活血汤:黄芪、白术、茯苓、丹参、泽泻、山楂、王不留行、虎杖、马鞭草、草河车、阿胶。

  活血补肝汤:杞子、丹参、桑椹子、黄芪、女贞子、小蓟、丹皮、桃仁、红枣、甘草。

  复肝汤:黄芪、党参、白术、茯苓、丹参、当归、鳖甲、木香。

  疏肝健脾汤:当归、白芍、柴胡、黄芪、党参、白术、茯苓、香附、木香、陈皮、半夏、焦三仙等,黄芪、党参必重用,黄芪30~40,党参15~24,适用于肝郁脾虚,正气不足,故以舒肝健脾、益气扶正为主,其中当归、柴胡、白芍养血舒肝,黄芪、党参、白术、茯苓健脾益气,香附、木香理气止痛,佐陈皮、半夏、焦三仙以和胃消化。

  如有腹水兼伤阴者,润肺优于滋肾,上方去香附、木香加用泽泻、猪苓、玉米须,重用沙参30克、麦冬l 5克以滋润肺阴。

  总之,促进肝脏合成蛋白的药物,多以健脾、补气、补虚类药物及活血类药物组成,如人参、党参、黄芪、白术、淮山、郁金、熟地、当归、灵芝、阿胶、肉桂、田七粉,水牛角、白芍、鳖甲等,根据临床证候选用。

  2.3 根据免疫学调控要求用药

  慢乙肝患者存在免疫功能失调,主要表现为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尤其T淋巴细胞),体液免疫功能亢进及免疫复合物损害等。有不少中药对免疫有影响和调节作用,我们应该充分利用中药这些特性和优势,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联合使用对免疫功能有调节作用的中药,这不但符合辨证诊治的要求,也符合免疫调节的要求。在疾病的治疗中要抓住疾病的主要环节,在选择用药时,辨证是根本,理化检测是参考,可以根据病证和免疫状态选用不同的药物进行治疗。

  具有免疫调节的药物有:

  (1)增强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药物:白花蛇舌草、鱼腥草、金银花、草河车、山豆根、女贞子、穿心莲、鸡血藤等。

  (2)增强T细胞功能的药物:黄芪、人参、党参、白术、茯苓、桑寄生、灵芝、薏苡仁、猪苓、仙灵脾、鹿茸等。

  (3)增强B细胞功能提高免疫球蛋白的药物:肉桂、仙茅、菟丝子、锁阳、黄精等。

  (4)延长免疫球蛋白半衰期的药物:鳖甲、玄参、天冬、麦冬、北沙参等。

  (5)促进淋巴细胞转化的药物:银耳、生地、阿胶、桃仁、蒲公英、地丁、柴胡、黄柏、扁豆、黄连、白芍、桑枝等。

  (6)抑制免疫功能药物:丹皮、甘草、桃仁、龙胆草、石见穿、连翘、川芎、赤芍等。

  (7)清除免疫复合物的药物:生地、玄参、黄芩、桃仁、红花、川芎、益母草、地龙、甘草、石见穿、大黄、银花、连翘、莪术、赤芍、丹皮、青蒿、丹参等。

  慢乙肝的治疗,首要是清除疫毒(乙型肝炎病毒HBV),乙肝病毒是疾病的启动因子。清除了它,疾病就能控制,就可治愈,但谈何容易。目前常用的干扰素、拉米夫定对乙肝病毒只能抑制,不能彻底清除复制的原始模板cccDNA。所以一旦停药后,cccDNA可重新作为HBV复制模板,进行逆转复制,造成病情复发。如果细胞性免疫增强,能把cccDNA清除,病毒就被清除,所以机体的免疫功能何等重要!如临床湿热型病例,毒热俱盛,选用清热解毒功效的银花、蒲公英、白花蛇舌草等。从现代医学看,这一类药可以提高吞噬细胞功能、抗病毒、杀菌消炎,这对早期邪重的病例是合适,至于疾病的后期仍有余邪残留亦可适当酌情选用。这就是前面所说解毒驱邪贯穿疾病的始终。又如黄芪、人参、党参、白术、茯苓等具有增强免疫功能作用,对于细胞免疫功能低下,辨证显现气虚、脾虚的患者很合适。对阳虚者可选用肉桂、仙茅、菟丝子、锁阳、黄精等,它们对增强B细胞功能、提高免疫球蛋白作用。生地、白芍、丹参、当归、玄参、山萸肉、鳖甲、沙参、麦冬等养阴滋肾药,治疗阴虚血燥,肝肾阴虚者,肝纤维化病例,因为肝肾阴虚者多提示肝纤维化,因为它们能延长免疫球蛋白的半衰期,能降低球蛋白,纠正白球蛋白比例,丹皮、丹参、赤芍、桃仁、红花、白茅根都具有凉血活血、化瘀能络作用,它们能抑制免疫,促进免疫复合物的清除,适用于慢乙肝血热血虚者,因为这些患者多有r一球蛋白升高,肝纤维化指标上升及免疫复合物阳性,如果临床能够把辨证论治与免疫调控药物相结合,一定能取得更好的疗效。

  免疫调控,不仅要求各种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功能键合,还要求正负方面要求平衡与稳定。所以免疫的调节治疗要重视双向调节,低下者要提高,太过者要抑制。如疫毒(HBV)入侵机体,机体奋起而抗争,发生免疫应答反应,结果清除了病毒,也发生了炎症反应,如发热、黄疸、乏力、纳呆、肝肿大、转氨酶升高等,这个反应要适度,过分强烈免疫炎症反应会引起机体自身固有组织、细胞和功能的损害,临床上会出现亚急性、急性肝坏死,造成重症肝炎,若此时,能抑制免疫反应的强度,是有很大益处的。中药有这样抑制免疫反应的作用,中药中具有凉血活血作用的赤芍、丹皮、郁金、连翘、紫草、鸡血藤、白茅根、茜草、大蓟、田七、旱连草等均可作用。此时应用凉血活血药,一可抑制过分强烈的免疫反应,二是预防瘀血,因为热在血分,血与热互结,极易成瘀。“热之所过,血为之凝滞。”(《金匮要略•肺痈篇》),祛瘀也始终贯穿慢乙肝全过程。临床上,常用的中药免疫调节制剂有:猪苓多糖、灵芝多糖、白芍多糖、虫草多糖等,它们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并对免疫功能能双向调节,多数与清热药、健脾益气药配合使用。

  中医中药历来注意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而不是单味药效的简单相加,是顾及药物之间的协同、反佐、增效、纠偏、减毒等相互作用,免疫调节用药也如此,如处方中的黄芪可以提高免疫功能,而细胞免疫功能是我们治疗上的需要。倘若同时体液免疫功能也提高了,就会加重临床症状和病理改变,如出现鼻衄、头晕头痛、失眠、血压上升等不良反应,同时发现r一球蛋白升高,白、球蛋白比值倒置,肝纤维化加重,中医谓“气有余便是火”,“气有余便是血”。此时在临证时配用丹皮、赤芍、白茅根、连翘等,它们能活血凉血,以免气旺生火,因此临床症状得到改善,抑制了体液免疫反应,从而达到了治疗目的。除了免疫调节药物要注意药物的配伍以外,其它的药物也要注意用药时维持机体阴阳、气血的平衡,如六味地黄丸的三补三泻、补中有泻、泻中有补,补血药常配泽兰、山楂等以免血充助瘀,补阴药常配茯苓、麦芽、神曲、内金等以免滋腻碍胃。在用药中注意矛盾对立,相互制约的原则,就能克服药物配伍上的偏差,就能更大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

  总之,免疫反应在慢乙肝的发病、发展和转归等方面,都占很重要的作用,要维持机体免疫功能的正常和平衡任务相当艰巨,任重而远,需大家齐努力。

  2.4 抗病毒治疗

  为了在中草药中寻找抗肝炎病毒的药物,我国医药工作者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已有了一些突破性的进展,综述如下:

  2.4.1 通过临床研究寻找抗肝炎病毒药

  (1)从清热利湿药中寻找抗肝炎病毒药物   清热利湿药如茵陈、栀子、黄芩、苦参、龙胆草、田基黄等,已从苦参提取物(苦参素)治疗慢乙肝,它的作用有抗病毒、降转氨酶、提升白蛋白及抗纤维化作用。

  (2)从公认的抗病毒药中寻找抗乙肝病毒药物,从治疗其它病毒性疾病有效的中药中寻找抗病毒药物,贯仲、鱼腥草、升麻葛根汤(升麻、葛根、赤芍、甘草)治疗麻疹有效方。

  (3)从清热解毒药中寻找抗肝炎病毒药物  如土茯苓、白花蛇舌草、虎杖、甜瓜蒂、蜂巢、苦味叶下珠等,其中苦味叶下珠对乙肝病毒的抑制作用为近10年来热门话题。

  (4)从抗肿瘤药中寻找抗肝炎病毒药物    乙肝是肝癌发病的一个主要因素,而认为肝癌是毒瘀交结之恶症,用治肿瘤的某些药物如白花蛇舌草、七叶一枝花、半边莲、半枝莲、斑蝥治疗慢乙肝也收到一定的疗效,如用斑蝥治疗肝癌时,有的患者肝功能好转,有的病例HBsAg转阴。 

  以上说明,临床证明,中草药确有抗病毒的功能,需要我们去挖掘、去发现,然后加以提高。

  2.4.2 通过体外实验筛选抗病毒肝炎药物

  目前实验研究出现了多元化探索的趋势,大致方法有:

  (1)利用中草药直接作用于人体血清而抑制HBV标本来筛选;

  (2)利用鸭乙型肝炎病毒(DHBV)复制复合体(RCs)筛选抑制HBV中草药;

  (3)利用体外细胞培养筛选抑制HBV中草药;

  (4)以嗜肝DNA病毒感染动物作模型评价中草药抗HBV活性。

  通过实验试管内筛选,体外实验和动物实验,上百种药物有效,但临床实践证明还有很大差距,假若把实验证明有抑制肝炎病毒的药物罗列组合起来,确实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中医药治疗病毒性肝炎的优势在于辨证论治,当前应加强辨证论治,结合名老中医经验,宏观辨证结合微观辨病,临床研究结合实验研究等方面去努力,广阔视野,活跃思维,多方位探讨和觅求抗肝炎病毒的思路、新途径。

  2.4.3 目前用于抗病乙肝病毒的中药制剂 

  (1)苦参素    是从豆科植物苦豆子中提取分离的氧化苦参碱水溶液,其纯度在98%以上,到目前为止,在中药数千年的历史上,只有三种中药提纯达到了单体的水平,五十年代的黄连素,七十年代的青蒿素,九十年代的氧化苦参碱(即苦参素)。据《本草纲目》记载:中药苦参,性寒味苦,具有清热、解毒、祛风燥湿、杀虫、治遍全身风疹等作用。它的临床作用:抗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改善肝细胞功能,有降酶和退黄作用;抗肝纤维化作用和免疫调节作用。临床用来治疗慢乙肝病人和合并肝纤化的病人,可独用也可与它药联合作用,疗效较理想。

  (2)复方甘草甜素  甘草提取物主要成分之一的甘草酸,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当与半胱氨酸和甘氨酸配合成复方制剂——复方甘草甜素后,在临床用于治疗肝炎、l型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的治疗,在“非典"流行期间,亦用于“非典”病人的治疗。临床上有的患者用拉米夫定停药后复发,用复方甘草甜素(SNMC)也取得较好的效果。

  关于中药抗病毒治疗要坚持辨证论治,总结名老中医的经验,利用现代科学医学技术,采用中西药物联合应用发挥协同效应,针对病毒复制的关键环节,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寻找新型的抗病毒药物。

  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中医认为其病因为疫毒,有湿热的特性,进入机体,入血分,导致气滞血瘀,可见邪毒、瘀毒将索贯穿慢乙肝整个病程,邪毒入侵后引起机体各种失调性变化,中医认为以气血失调最为重要,邪留体内日久引起体内正气损伤,肝脾肾功能受损,最终结果造成肝硬化和肝癌。因此在治疗上要驱邪、扶正、调理气血,它跟现代医学治疗慢乙肝的原则:抗病毒、调整免疫功能、恢复肝脏病理损害(即护肝、降酶、退黄)。预防肝纤维化相吻合。在治疗方面,主张在辨证论治前提下配合使用某些药效的药物,辨证论治要与环节用药相结合,如跟抗病毒的药物联用,与免疫调节剂的配合使用,与现代研究相结合,如患者为肝硬化、肝气郁结证,辨证用疏肝理气药,方用柴胡疏肝散在理论上是无可厚非的,但肝硬化的病理基础为肝纤维化,而大多数疏肝行气药的抗肝纤维化作用较小,若根据某些药物的药效学,适当加用丹参、赤芍、鸡内金、山甲、鳖甲、田七、汉防巳等有抗肝纤维化功效的药物,则更会提高疗效。在组方时也要注意,一张好的有效的治疗肝炎的处方应该是有扶正药、解毒药和调理气血药物的综合,而不是单的某一方面,这就是中医辨证辨病施治的特点。


清廉瑞康

预约挂号

门诊流程

医保指南

健康体检

联系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