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2-23来源:作者:心胸外科、黄桂勋审核:覃华芳点击: 次
因5年多来有劳力性胸闷、气促,而前两个月加重得很明显,44岁的凌先生于2016年2月14日来我院就诊,入院后,心胸外科医生为他进一步完善检查,发现他患有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重度狭窄并中度关闭不全、主动脉瓣轻度关闭不全、三尖瓣中度关闭不全、肺动脉高压,心律失常--房颤心律及心功能不全--心功能III级等疾病。
凌先生因心内二尖瓣病变严重导致肺血回流困难,轻微活动后就会有胸闷气促表现,唯有做心脏瓣膜手术方可解除他的心内血流受阻情况,改善活动能力。
而心脏瓣膜手术需要在体外循环设备的辅助下进行,因为体外循环会对血液造成稀释和一定的破坏,所以,体外循环设备中的人工管道在手术前需要常规预先灌充胶体,其中,最多使用的就是血液成分,此外,心脏大血管手术会不可避免地造成一定量的失血,因此,心脏手术历来被称为“用血大户”。
据文献报道,心血管手术异体输血率居所有手术种类之首,目前,我国成人心脏手术平均输血率约为70%,部分医院心脏手术输血率达到100%,即使在医疗技术发达的美国,成人心脏外科手术异体输血率也在50%左右。而异体输血难度大、创面长,除增加疾病传播外,还会增加患者感染率、并发症和死亡率。
近年来我市中心血站血源持续紧张,各医院患者若需进行手术,都得动员亲朋好友进行互助献血才可保证手术用血。尤其是凌先生的手术恰逢春节这个传统节日,义务献血不足,中心血站血源严重短缺。
对于家住容县的凌先生来说,亲属不在南宁,互助献血本身比较困难,尤其春节期间要献血更是难上加难。在这种情况下,我院心胸外科以杨柳山主任为首的团队考虑了多种方案,最终决定采用自体输血的方式来化解手术面临无血可用的难题。
所谓自体输血,就是在手术前先从患者体内取一定量的血液并进行妥善保存,在手术中以代血浆成分来填充体外循环的人工管道,手术后一方面将自体血逐渐回输给患者,另一方面使用超滤器进行血液浓缩,实现“不输血”的心脏瓣膜手术。
杨柳山主任团队采用自体输血的方式顺利给患者实施了“二尖瓣置换+三尖瓣成形+左心房折叠手术”,手术进行得非常成功,患者在术后第二天早上即脱离呼吸机,拔除气管插管,转出了监护室,现在像正常人一样有说有笑,气也不促了。经过几天的恢复后,凌先生就康复出院了。
杨柳山主任介绍,要满足自体输血的目标,不仅需要患者自身条件能基本满足放血要求,即体重、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等指标符合一定的标准,还需要体外循环的高度配合以及术中精细快速的操作、术后完善细致的止血。可以说,对患者身体条件、体外循环和手术操作提出了“三重高标准”的要求。在保证手术安全的前提下,采用自体输血可以有效地为血库节约用血,缓解临床用血的供需矛盾,也可以避免用异体血带来的风险,还能节约血液保存、运输、使用等成本,避免出现因缺血而耽误患者治疗的情况,为患者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杨柳山主任接受广西电视台、南宁晚报、当代生活报等记者的采访
凌先生拉着杨柳山主任的手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