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4-19来源:作者:骨创伤与手外科 章晓云、陈跃平审核:覃华芳点击: 次
2015年12月,一名32岁的青年男性工作时不慎从高处坠落导致股骨颈骨折(经颈型)而入住我院骨创伤与手外科,考虑该类骨折具有很高的坏死率,患者越年轻坏死率越高。“以往,该类骨折手术的实施主要依靠患者的X光片进行手术分型,但X光片的缺陷主要在于其平面化,因此往往需要医生有一个立体空间的想象力,才能为接下来的手术做好铺垫。”即使行局部骨折三维重建也难以让手术医师有个直观的感觉,无法在体外对其进行术前预演。因患者体重较肥胖,骨折移位明显,为降低患者的股骨头坏死率的发生,科室主任陈跃平教授提出使用3D打印技术的“提前干预”,通过3D打印出他的全仿真患者股骨颈进行手术预演,因为有了预演的经验,最终手术得以精准、迅速完成,耗时较以往少了一半以上,目前创伤骨科已为近10位患者成功实施手术,患者术后恢复良好。
对医生来说,3D打印技术的应用更具精准度和前瞻性。仿真模型可以发现大量隐藏的信息,方便医生进行术前评估、诊断、选择手术路径、精确手术部位及决定手术方案,可就术中应避开的人体组织、血管、神经等复杂情况进行提前演练。同时,针对外地患者的会诊,也可以通过对方医院传来的患者影像数据,用3D打印机打印出仿真实体,以此为手术提供远程指导。
在医生为病人解除病痛,救死扶伤的背后,是技术创新、工具升级所提供的推动力。3D打印技术近年来在国内医疗领域探索应用前景被普遍看好,特别是骨科专业。我院骨科走进医疗领域前列,2015年12月首次在骨科手术中使用3D打印技术指导股骨颈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为骨科3D技术打开了新局面。随后对创伤骨科及关节骨科中复杂的骨折均术前进行CT扫描后进行3D打印成型,让手术医生能在术前直观了解到骨折的类型,术前进行骨折手术复位指导,从而增加了手术的精确性,实现了骨科手术私人定制,3D打印技术逐渐应用到骨科各个部位,拓展了我院骨科技术新领域,再次成为行业先进。
3D打印在骨科应用并推广,因为骨科的专业特点与其技术特点吻合度颇高。借助3D打印,医生可以为患者“量身打造”钢板等内置物,有效解决了传统内置物与骨骼无法完全帖服和适形的难题,术前就可以对既有的钢板进行塑形使得内置物能够更好地发挥固定、支撑或替代作用,也大大地减少了手术时间,减少了手术的创伤,助力我院医疗质量的提升。
人类与疾病抗争史的推进不仅仅依托新的药物的出现和发明,更依赖医疗技术和工具的不断发展。作为人体内最坚硬的器官,我们拥有的206块骨骼支撑、保护着我们的躯干和其他重要器官,同时也是人体进行活动的基础构件。某一块骨骼的坏死或摘除,对患者而言可能并非致命疾病,但却能让患者丧失行动能力,进而忍受长期的煎熬和折磨。
未来3D打印技术将成为不同患者个性化医疗定制的新趋势,并且将会以远优于传统的医疗手段为更多患者带来福音。3D打印技术的发展,不仅需要工具的进步,更依赖于医生同工程师的密切设计和配合。希望未来,通过产业的通力协作,“量身定制”的3D打印人工关节可以造福更多病患。
术前X线片
术前3D打印模型
术中拍片
术后三维CT成像
术后2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