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官方网站

设为首页 收藏网站

裹中参西,厚德精医

新闻中心

您的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医疗技术

立夏养生

发布时间:2018-05-04来源:作者:治未病中心 张红星审核:覃华芳点击:

分享到:

    立夏是一年24节气中的第7个节气,“立夏”的“立”字解释为“建”,即“开始”的意思,“夏”字在古代是“大”、“假”的意思,物至此时皆假大也。代指春天播种的植物已经直立长大。至此,一年之中最漫长炎热的夏天,就要开始了。

    进入夏季,气温升高让人心火过旺,好发脾气。人的心理、情绪和躯体通过神经与内分泌系统及免疫系统互相联系。此时起居、饮食稍有不妥,就会发生各种疾病,从而影响健康。

    那么,夏季如何养生?

    《黄帝内经》:“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这段话的大致意思是说:夏时三个月,是自然界万物茂盛华美的时节。天地之气上下交合,各种植物开花结果。此时宜晚睡早起,不宜厌倦这长日,使志意静安无怒,使神光充盈明秀,使阳气开通宣泄,对各种事物充满兴趣。这便是人与夏之天气相应,从而调养长气的方法。违反这一法则就会损伤心气,秋时可能发生疟疾(忽冷忽热)病,适应收气的能力就会减少。冬季到来的时候就会发生重病。

    在中国传统文化范畴内,立夏之后进入夏三月,而相应地在人体上,心象火,旺于夏,失其令则心伤,故立夏宜养心当先。所以“心”的保健也就成为当季养生关键。夏季如何养“心”,应注意以下几点:

    1.饮食清淡忌油腻

    中医认为“立夏”后阳气逐渐上升,天气逐渐升温,如果此时人们还多吃些油腻,或是燥烈的食物,就会造成身体内、外皆热,而出现阳热过盛的痤疮、口腔溃疡、便秘等病症。“立夏”以后饮食原则是“春夏养阳”,养阳重在“养心”。

    养心可以多喝牛奶,多吃豆制品、鸡肉、瘦肉等,既能补充营养,又可达到强心的作用。平时多吃蔬菜、水果及粗粮,可增加纤维素、维生素C和维生素B族的供给,能起到预防动脉硬化的作用。

    总之,“立夏”之季要养心,为安度酷暑做准备,使身体各脏腑功能正常,以达到“正气充足,邪不可干”的境界。

    2.心性静养忌焦躁

    立夏养生还应重视的一点就是重视“静养”。

    立夏后易感到烦躁不安,随着气温的逐渐升高,人们极易烦躁,好发脾气。这是因为气温过高加剧了焦躁心理,使心火过旺所致。因此立夏养生要做到“戒怒戒躁”,切忌大喜大怒,要保持精神安静,情志开怀,心情舒畅,安闲自乐,笑口常开。还可多做缓和的文体活动,如绘画、钓鱼、书法、下棋、种花等。

    3.起居有节忌贪凉

    立夏以后天气虽逐渐炎热,但有时天气仍然不够稳定,还会出现阴晴交替、冷暖变化的情况,所以必须注意随时增减衣服,有时日夜温差仍较大,早晚要适当添衣。

    另外,立夏后,昼长夜短更明显,此时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虚的变化。睡眠方面也应相对“晚睡”、“早起”,以接受天地的清明之气,但仍应注意睡好“子午觉”,尤其要适当午睡,以保证饱满的精神状态以及充足的体力。 对大多数人特别是关节炎患者来说,夏季应该避免贪凉,不用或适度使用空调和风扇。

    4.痼疾须防忌剩冷

    随着夏季的到来,气温增高,湿度逐渐增大,细菌容易繁殖,饮食要卫生,最好不吃隔夜饭菜,餐具要干净,以免染上肠炎、痢疾,体虚的人要注意少吃生冷。

    气温明显升高会诱发手足口病、急性细菌性痢疾、食物中毒等,胃肠消化等疾病开始侵害人们的健康。

    同时,立夏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时期,特别是老年人,初夏之时,老年人气血易滞,血脉易阻,由发火生气引起心肌缺血、心律失常、血压升高的情况并不少见。所以平时有“冠心病”、“高血压”等患者更宜注意夏季养生,并定期门诊随访,防治原有痼疾发作。

清廉瑞康

预约挂号

门诊流程

医保指南

健康体检

联系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