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2-29来源: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作者:邓承志 整理审核:覃华芳 韦安静点击: 次
前言
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调整,医院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急诊科作为急症患者到医院就诊的最前线,也是疫情防控的前沿阵地,在本轮疫情最艰难、最吃劲的关键时期,“瑞康急诊”团结协作,迎难而上,齐心协力战疫情。
应战,用双肩勇担重任
应接不暇的急救车、马不停蹄的医护人员、连续不断的电话铃声、此起彼伏的机器鸣响……这大概是大多数人脑海里浮现的画面,随着疫情防控迈入新阶段,急诊科接诊的病人成倍增加、医护人员不断染病减员,但他们始终坚守在医疗第一线,用自己的使命和担当,确保医疗救治“第一线”的各项工作井然有序。
自12月初“新十条”发布以来,发热门诊接诊人数猛增,最高一天的接诊量甚至是平时的12.5倍;急诊科接诊人数骤增,每天都超500人次,是平时的两至三倍,目前仍处于高位运转状态。同时,还要紧急出诊、异地接诊,甚至两天跑了几百公里接诊患者。这些数字的背后,不仅体现了工作量,更体现了瑞康急诊人的精神。
“既然你选择了白衣执甲,那就要为生命站岗,现在医院用人哪都紧张,希望大家团结协作,调整过来的同志能来尽量来,相信大家齐心协力,很快就能渡过难关!”急诊科主任欧阳国林给“白衣战士”们打气。这三年里,从日落西沉到黎明破晓,从朝阳微露到夜空繁星,他们一刻也没有停下脚步,急诊科全体医护人员坚守在第一线,用双肩勇担重任,确保各项医疗急救和疫情防控工作安全平稳运行。
团结,用生命守护生命
面对大量的重症患者涌入急诊科,急诊科的工作量大、节奏快,进入超高负荷运转状态,很多医护人员带“症”上岗,以院为家,连续作战,用自己的毅力克服重重困难,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医者的誓言,用生命守护生命,用实际行动让每一位患者都感受到了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急诊科的“速度”与“温度”。
龚圣雯、易念霞、黄世伦、朱凯、黄秋兰等一批医护人员,主动取消休假和中止外派任务回到一线,一忙就是三四天;年轻医生杨磊、赵阳刚回到岗位上就发了高烧,在科室里用药把体温降下来后又坚持回到岗位工作;陈振前是科室的总住院医师,每天睡眠不足五个小时,每一次大抢救都有他的身影,而距离1公里的家却只能偶尔望一眼;黄清玉、郑晓峰和陈逢春的症状比较重,但他们在恢复后的第二天就回到了自己的岗位上,同急救中心司机一道奔赴在转运患者的路上......
将近一半的护士都是带“症”上班,头疼发烧就吃药,腰痛就戴腰围,嗓子哑就用笔来写字跟患者交流,她们每天走几万步是常态,小腿乳酸堆积导致疼痛就穿弹力袜撑着,陈石莲、陈霞、黄东惠、陈芳琼等症状较严重的护士刚一恢复就申请回到工作岗位。为了急救工作更有效进行,唐兰蔓、赵羽两位护士长迅速改变排班模式,将现有的人手分成六组,分别由苏月桦、农媚、李琪、黄艳丹、叶小雪、饶家豪等资深护士带领,积极开展急救工作。人员压缩意味着夜班更密,休息更少了,但无一人抱怨。
已经连续奋战多天的龚斌副主任带着咳嗽声说道:“关键时期,群众更需要我们,青年文明号要发挥引领作用,大家只要症状缓解了,互相搭一把手,这一波高峰就会扛过去。”在一个个口罩后面,他们也是普通人,但此刻,他们已经化身为“钢铁战士”,他们知道,病人的生命是第一位的,只要有需要,他们就会冲在第一线。
结尾
疫情考验着人间的一切,但有一处地方,却是永远的灯火通明。面对疫魔“大考”,在医院的全力部署下,“瑞康急诊人”第一时间迎难而上,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怀揣医者的初心和使命,不负生命之托,他们用汗水、泪水和热血构筑起钢铁长城,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通道的通畅,用实际行动彰显医者大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