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官方网站

设为首页 收藏网站

裹中参西,厚德精医

林寿宁工作室

泄泻(肠易激综合征)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

发布时间:2019-12-24作者:点击:

分享到:

  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溏,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症的病证,多由脾胃运化功能失职,湿邪内盛所致。本诊疗常规所讨论的泄泻病证,指的是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泄泻(肠易激综合征)诊疗方案,结合本专科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10年)。

  诊断要点:泄泻以腹痛、大便粪质清稀为主要依据。或大便次数增多,粪质清稀,甚则如水样;或泻下完谷不化。常先有腹胀腹痛,旋即泄泻。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罗马IV诊断标准。

  根据罗马IV标准,肠易激综合征典型的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腹痛,最近3个月内每周至少发作1天,伴有以下2项或2项以上:  ①与排便有关;②发作时伴有排便频率改变;③发作时伴有粪便性状(外观)改变。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持续存在。

  (二)证候诊断

  1. 湿郁肠腑证:腹痛、腹胀或腹部不适,大便溏烂,脘闷纳少,舌质淡红或偏暗,苔白厚或白腻,脉弦滑。

  2. 寒湿泄泻证:泻下清稀,甚至如水样,腹痛肠鸣,脘闷纳少,或恶寒发热,肢体酸痛,苔白腻,脉濡缓。

  3. 湿热内蕴证:腹痛或腹痛即泻,泻下急迫,泻下不爽,粪色黄褐而臭,烦热口渴,小便短赤,肛门灼热坠胀,舌质偏红,苔黄腻,脉弦滑或滑数。

  4. 脾胃虚弱证:大便时溏时泻,反复发作,稍有饮食不慎,大便次数增多,完谷不化,纳少腹胀,肢倦乏力,舌质淡有齿印,苔白,脉缓无力。

  5.肾阳虚衰证:每于黎明之前,腹脐作痛,肠鸣而泻,完谷不化,泻后则安,腰膝冷痛,形寒肢冷,舌质淡胖苔白,脉沉细。

  6.肝郁脾虚证:肠鸣攻痛,腹痛即泻,泻后痛缓,每因抑郁恼怒或情绪紧张而诱发,胸胁胀闷,嗳气食少,矢气频作,舌苔薄白或薄腻,脉细弦。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中药汤剂、中成药

  1. 湿郁肠腑证

  治法:化湿解郁,行气健脾。

  方药:肠病方加减。苍术、陈皮、制半夏、薏苡仁、地榆、槐花、内金。

  中成药:予活血化瘀药物治疗,如丹参注射液、血塞通注射液、康复新液等。

  肠病二号膏方(专科协定方):每次10 ml,每天3次。

  肠病二号丸  (专科协定方):每次10g,每天2次。

  2. 寒湿泄泻证

  治法:芳香化湿,解表散寒。

  方药:藿香正气散加减。藿香、紫苏、白芷、白术、茯苓、陈皮、制半夏、厚朴、大腹皮、桔梗、甘草。

  中成药:予活血化瘀药物治疗,如丹参注射液、血塞通注射液、康复新液等。

  3. 湿热内蕴证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葛根芩连汤化裁。葛根、黄连、黄芩、茯苓、蒲公英、薏苡仁、槐花、地榆。

  中成药:予活血化瘀药物治疗,如丹参注射液、血塞通注射液、康复新液等。

  安肠胶囊(医院制剂):每次4片,每天3次。

  4. 脾胃虚弱证

  治法:健脾益胃。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党参、茯苓、白术、淮山、炒扁豆、苡仁、莲子、桔梗、砂仁、甘草。

  5. 肾阳虚衰证

  治法:温肾健脾,固涩止泻。

  方药:四神丸化裁。补骨脂、吴茱萸、肉豆蔻、五味子、附子、干姜、党参、白术、诃子、茯苓、甘草。

  6. 肝郁脾虚证

  治法:抑肝扶脾。

  方药:痛泻要方加减。白术、白芍、陈皮、防风、乌药、茯苓、佛手。

  (二)中药肠道水疗

  水疗1号方。

  功效主治:清热除湿,导滞止痛。适用于IBS属肠道湿热证者。

  药物组成:黄连、木香、蒲公英、地榆、槐花、赤芍、苍术、延胡索、白头翁、冰片。

  使用结肠途径治疗仪进行水疗或保留灌肠,每日1次,7日为一疗程,治疗1~2个疗程。

  水疗2号方。

  功效主治:除湿导滞,清热活血。IBS属湿郁肠腑证者。

  药物组成:黄连、木香、白芍、槐花、地榆、公英、土茯苓、赤芍、丹参、冰片、丹皮。

  使用结肠途径治疗仪进行水疗或保留灌肠,每日1次,7日为一疗程,治疗1~2个疗程。

  如果泄泻症状严重,则暂不宜此方法治疗,可待症状减轻再应用。

  (三)中医外治

  1. 穴位注射疗法:

  主要穴位:肝俞、胃俞、三阴交、足三里,可随证加减。

  疗程:每2天1次,10天为1个疗程。

  2. 灸疗

  主要穴位:关元、天枢、大肠俞,可随证加减。

  疗程:每天1次,10天为1疗程。

  3. 贴敷疗法:

  主要穴位:神阙、天枢、大肠俞,可随证加减。

  疗程:每天1次,10天为1疗程。

  4.埋线疗法:

  主要穴位:第8-12胸椎棘突两旁反射区为主,足三里,三阴交,可随证加减。

  疗程:10天1次,4~5次为一疗程。

  5.针刺疗法:

  主要穴位:中脘、气海、关元、双天枢,可随证加减。

  疗程:每天1次,5-6次为1疗程。

  6.中药热敷:

  主要穴位:上脘、中脘、下脘。

  疗程:每日1次,7—10天为一疗程。

  (四)西医治疗

  1.调节肠道动力治疗。

  2.调节肠道菌群治疗。

  3.如肠镜提示结肠有炎症改变或腹痛、腹泻症状明显,合并细菌感染的,配合使用抗菌素治疗。

  三、疗效评价

  (一)疗效评价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及《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1.主要症状单项的记录与评价。症状判定标准①腹痛和腹胀程度评分:无症状为0分;经提示后方觉有症状为1分,轻度;不经提示即有症状为2分,中度;患者主诉为主要症状为3分,重度。②腹泻的频率评分:无症状为0分;<3次/天为1分,轻度;3-5次/天为2分,中度;&ge;6次/天为3分,重度。

  单一症状疗效判定标准:①显效:症状消失;②有效:症状减轻,积分下降2分以上(含2分);③进步:症状减轻,1分<积分值下降<2分;④无效:症状无改善。改善包括显效、有效和进步,计算各主要症状的总改善率进行症状评价。

  2.主要症状综合疗效评定标准:按改善百分率=(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总积分) /治疗前总积分&times;100%,计算症状改善百分率。症状消失为痊愈,症状改善百分率&ge;75%为显著改善,50%&le;症状改善百分率<75%为中度改善,30%&le;症状改善百分率<50%为轻度改善,症状改善百分率<30%为无效,症状改善百分率负值时为恶化。以痊愈和有效病例数计算总有效率。

  (二)疗效评价方法

  1.基本情况

  中医优势病种名称(中西医病名)、诊疗方案应用时间、应用病例数、主要治疗方法、平均住院日(或门诊治疗时间)等。

  2.诊疗方案应用情况分析

  提供诊疗方案中主要治疗方法的应用例数和使用率,并对这些治疗方法应用情况进行分析,如临床适应症、技术优势、可操作性、医生执行情况、患者依从性等,对未使用的诊疗方案中的治疗方法也应作简要说明。

  3.疗效评价与分析

  从症状、体征、理化指标改善情况等方面进行分析。

  4.中医药的作用分析

  依据本病主要症状、体征、理化指标及病情的变化情况,对中医药治疗的优劣点以及作用环节等进行分析,也可结合目前本病西医治疗现状进行分析。

  四、中医治疗难点

  (一)少数患者症状较难改善。

  少数IBS的患者的泄泻、腹痛改善仍有一定难度。

  (二)复发率高。

  本病的致病原因复杂,生活、饮食习惯及情志有的关系密切,患者在病情好转后,不良生活习惯未纠正,导致病情的复发。再者,IBS又是一种本身反复发作的疾病。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

行风建设

预约挂号

联系我们

出诊门诊

医保指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