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12-24作者:点击: 次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肛肠科临床诊疗指南 大肠息肉》(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诊断为大肠息肉。大肠息肉是指大肠黏膜上的单个或多个赘生物。以腹痛或腹部胀满不适,大便溏泻或粘液便,或便血、便秘等为临床表现。
2.西医诊断标准:西医诊断为大肠息肉。诊断标准参照《胃肠病学(第三版)》(郑芝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等临床诊断标准。
(1)有腹痛、腹泻及粘液便或便秘、便血等症状或局部压痛体征。也可无症状及体征。
(2)X线钡剂检查:根据病史、症状作X线钡剂灌肠检查,可检出息肉,气钡双重造影更清晰。
(3)内镜检查:结肠镜检查是大肠息肉诊断最佳方法。根据病史、症状作结肠镜检查,可检出息肉。同时进行黏膜活检,有助于与其他赘生物鉴别和了解息肉的组织学类型。
(二)证候诊断
1.湿瘀阻滞证:大便溏烂不爽或粘液便,或见便下鲜红或暗红血液,或腹痛腹胀,或腹部不适,脘闷纳少。舌质偏暗或有瘀点、瘀斑,苔白厚或腻,脉弦或涩。
2.肠道湿热证:腹胀腹痛,大便溏泻,或粘液便,泻下不爽而秽臭,或有便血,或大便秘结,兼口渴喜饮,小便黄,肛门灼热坠胀,舌质偏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或滑数。
3.气滞血瘀证:脘腹胀闷疼痛,或有刺痛,便秘、便血或大便溏烂,或有痞块,时消时聚,舌质偏暗或有瘀斑,脉弦或涩。
4.脾虚夹瘀证:见腹痛隐作,大便溏薄,便血色淡,神倦乏力,面色萎黄,纳呆,或畏寒、四肢欠温,舌质淡胖而暗,或有瘀斑、瘀点,脉虚或细涩。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1.湿瘀阻滞证
治法:行气化湿,活血止痛。
方药:平胃散合地榆散加减。苍术、陈皮、地榆、槐花、茯苓、薏苡仁、莪术、丹参、赤芍、槟榔等。
肠病二号膏方(专科协定方):每次10 ml,每天3次。
肠病二号丸 (专科协定方):每次10g,每天2次。
2.肠道湿热证
治法:清热解毒,行气化湿。
方药:地榆散合槐角丸加减。地榆、槐花、枳壳、槟榔、当归、赤芍、黄芩、茯苓、蒲公英、薏苡仁、防风等。
3.气滞血瘀证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当归、生地、桃仁、红花、枳壳、赤芍、柴胡、川芎、牛膝、薏苡仁、槐花、地榆、桔梗、甘草等。
4.脾虚夹瘀证
治法:补益气血,活血化瘀。
方药:四君子汤和化积丸加减。党参、白术、茯苓、薏苡仁、莪术、煅瓦楞子、丹参、三七、槟榔等。
(二)中成药:予活血化瘀药物治疗,如丹参注射液、血塞通注射液、康复新液等。
(三)中药肠道水疗
术后5日后可进行中药肠道水疗。
证候偏于湿热者,治宜清热除湿,导滞止痛。
方药:白头翁汤合香连丸加减。白头翁、秦皮、黄连、木香、地榆、槐花、赤芍、苍术、延胡索、冰片。
使用结肠途径治疗仪进行水疗或保留灌肠,每日1次,7日为一疗程,治疗1~2个疗程。
证候偏于湿瘀者,治宜除湿导滞,清热活血。
方药:平胃散合香连丸加减。苍术、陈皮、黄连、木香、茯苓、槐花、丹参、地榆、赤芍、冰片。
使用结肠途径治疗仪进行水疗或保留灌肠,每日1次,7日为一疗程,治疗1~2个疗程。
(四)外治
1.针刺疗法
主要穴位:天枢、大肠俞、上巨虚、三阴交、血海,可随证加减。
疗程:每天1次,7天为1个疗程。
2. 穴位注射疗法
主要穴位:大肠俞、天枢、三阴交、足三里、上巨虚,可随证加减。
疗程:每2天1次,10天为1个疗程。
3.灸疗
主要穴位:关元、天枢、大肠俞,可随证加减。
疗程:每天1次,10天为1疗程。
4.贴敷疗法
主要穴位: 神阙、天枢、关元,可随证加减。
疗程:每天1次,10天为1疗程。
5.中药烫疗
主要穴位:上脘、中脘、下脘
疗程:每日1次,7—10天为一疗程。
(五)西医治疗
1.调节肠道动力治疗
2.调节肠道菌群治疗
3.肠镜下手术治疗或外科手术治疗。
三、疗效评价
(一)基本情况
中医优势病种名称(中西医病名)、诊疗方案应用时间、应用病例数、主要治疗方法、平均住院日(或门诊治疗时间)等。
(二)诊疗方案应用情况分析
提供诊疗方案中主要治疗方法的应用例数和使用率,并对这些治疗方法应用情况进行分析,如临床适应症、技术优势、可操作性、医生执行情况、患者依从性等,对未使用的诊疗方案中的治疗方法也应作简要说明。
(三)疗效评价与分析
从症状、体征、理化指标改善情况等方面进行分析。
(四)中医药的作用分析
依据本病主要症状、体征、理化指标及病情的变化情况,对中医药治疗的优劣点以及作用环节等进行分析,也可结合目前本病西医治疗现状进行分析。
四、中医治疗难点
(一)部分大肠息肉患者临床症状较难缓解。
大肠息肉临床上的主要症状有腹痛、腹胀、腹泻与粘液便、便血、便秘等。许多患者除了胃肠道症状外,依其证候不同,还兼有与其证候相关的一些症状。以上这些症状,不但在息肉前存在,一部分患者在息肉切除后仍无明显减轻。特别是腹痛、腹胀、腹泻、粘液便、便秘及证候基础症状的缓解较为困难。
(二)大肠息肉复发率问题。
目前普遍认为,几乎所有的结直肠腺癌均通过所谓的腺瘤-癌序列由腺瘤演变而来,因此,有效的防治大肠息肉,减少大肠癌的发生是该领域亟待解决的难题。但息肉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其中与生活、饮食习惯、家族史有较大的关系,息肉摘除后往往容易复发。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